编前话:在传统观念里,让老人住进养老院是一个不幸福的结局,这意味着子女不孝。然而在汹涌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浪潮下,我国制定的符合国情的“9073”养老模式,即90%的老人居家养老、7%的老人社区养老,3%的老人机构养老。失能风险和人们的性别、信仰、职业、收入水平、文化程度等均无关联,一旦失能,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的依赖他人,而且没有一个人能够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可以免受失能风险的来袭。因此养老机构的养老文化对老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至关重要。为此,新华网养老频道实地走访北京来广营国际老年公寓,探求养老机构的养老文化,以第一口吻讲述记者的第一感受。
子曰: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曾经年少的我对圣人的教诲嗤之以鼻,因为我还年轻,算不得轻狂,但也有梦和远方。《战国策》中《触龙说赵太后》里,左师公曰: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我想我的父母亲会理解我为了梦和远方的远游。
长期漂泊的日子冲淡了我追逐梦想的激情,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会觉得孤单寂寞,我闭着眼睛满脑子里浮现的是我的父亲母亲。是的,人,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,寻找一种归宿。
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接触老年方面的理论知识,老年是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,但偏偏这是最艰难的一段人生旅程。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是谁?我们要往哪里去?1897年伟大的法国印象派画家、抽象主义大师保尔.高更在贫病交加又丧爱女的悲痛中,在自杀前绘制了这幅绝命之作。《论语》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可以看出,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对生命成长关注,却忽略了生命消逝的人生阶段。也就是所谓的“死亡文化”。
我们现在生逢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,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,父母可谓是含辛茹苦,倾注心血;但是当父母老去的时候,却时常是被病痛、孤独所包围,甚至因为疾病缠身而导致失去了生命的尊严。我们该如何优雅的老去?老人要在哪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?老人需要的到底是什么?中国需要给老人哪种“死亡文化”?
作为一位从事养老媒体的工作者,我更多的是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中,间接接触到有关老年、养老的话题,但本身却没有近距离的走进养老机构,近距离的了解老人们,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。2015年末,利用去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国际老年公寓采访的机会,我第一次走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。
上午九点,我和同事准时到达了来广营老年公寓,公寓一共三层,在一层的大厅我看到了醒目的一个“家”字,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北京龙振养老服务中心的标志,我暗自思索着:养老机构打造“家”的文化至关重要,让每个恋旧的老人在养老机构感觉跟住家里一样,让每个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能够在这里得到家人的关怀和慰藉,那谁老了不愿意住进来呢?
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,年轻人生活压力大,基本上没有很多的空闲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,甚至有的老人已经不能自理时,子女只能将其送进养老机构。而养老机构能给予入住老人一个“家”的感觉,甚至养老院护理员为老人奉献的爱心是亲生子女做不到的。 来广营老年国际公寓目前是在试运营阶段,入住的老人不多,多数是半自理的老人,九点多正是公寓的老人刚刚做完活动休息的时间。74岁的李爷爷住在二楼,他和她的老伴住一间房,老伴因为脑部良性肿瘤压迫部分神经,生活不能自理,一切生活都需要他照料。在工作人员介绍了我们以后,李爷爷热情的欢迎我们进入他的房间。李爷爷虽然已经74高龄了,但看起来依然精神抖擞。他告诉我,他住进来广营老年公寓小半年的时间了。半年前,老伴因为脑瘤的原因,生活不能自理,便开始照顾她的生活,子女一直忙自己的工作也没有时间照顾,老人年纪也大了,自己也是疾病缠身。
“自己古稀之年尚且需要别人照顾,哪有能力在照顾老伴呢?那段时间真的是很难熬,经过和子女的商量,住进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。现在,在这里有护理人员照顾我们的生活,我轻松多了,我可以轻松地每天陪伴她。在这里过“集体”的养老生活其实比家里寡居好多了,在家里也没有丰富的文娱活动,闲暇时也只能在社区棋牌室下下象棋。住进老年公寓,每天公寓都会组织活动让老年人参加,一些志愿者、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来老年公寓陪伴,这里像一个大家庭,我们不会觉得孤独。”
整个人生的历程中,死不是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生不如死。生不如死中,最可悲的是失能而无人照料。更具悲剧性的严酷事实是,失能风险和人们的性别、信仰、职业、收入水平、文化程度等均无关联,一旦失能,任何人都无条件的都必须依赖他人,而且没有一个人能够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可以免受失能风险的来袭。
中国失能人口在2013年底已经达到了3750万,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失能人口超过千万的国家。正如许多中年人说的,家里有老人是个宝,但可怕的是老人失能。一人失能,全家忙乱,如果李爷爷老两口不住进养老机构,恐怕其全家的生活质量也会因此而下降。在这里李爷爷除了可以陪伴老伴外,也可以看看报纸,参加活动,日子比在家里舒坦多了。
谈到护理质量,李爷爷对于龙振养老的护理员竖起了拇指。李爷爷说,照顾他们的护理员很周到,比自己的子女还细心。自己和老伴的生活,他们照顾的无微不至。在采访过程中,我随机问了几位护理员,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基本上是满意的,在这里他们可以稳定下来是因为不错的待遇和人性化的管理。
如何培养、留住人才,一直是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,特别是长期照护人才的培养在中国至关重要。但是中国或者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护理员人才流失的瓶颈,中国因为传统观念、社会地位、薪资待遇差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护理员的流失严重。这也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。让老年人获得有尊严的生活, 让护理人员有尊严的工作,这才是老人、养老机构和护理员的三方共赢。
据了解,来广营国际老年公寓是一家“医养结合”型的养老机构,在这里为长者提供持续的日常保健、健康促进、养老护理及其他生活便利服务,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,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高品质的“医养结合”服务。
享受着这里“医养结合”便利的李爷爷却也有一个小烦恼,他退休前在北大任职,医保定点机构是在原来住的社区附近,现在搬到来广营来老年公寓,因为来广营老年公寓医务室还没被确定为医保定点机构,所以他和老伴的医药报销仍然要回原社区的定点医院去报销,往返路途极不方便。
针对李爷爷这种情况,来广营老年公寓已经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请,目前正在评估中。2015年12月20日媒体报道,北京将新增120家医保定点机构。值得庆幸的是,本次验收并签订服务协议的120家医院中,多为社区卫生站以及一些老年公寓的医务室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李爷爷这样在养老院入住的老人将能得到更多的方便。
采访将近结束,在中午吃饭的时间,我特意在二楼老年人活动大厅留意了一下,中午不休息的老人会在这里晒晒太阳,看看电视,四位年过古稀、坐着轮椅的老人们还在打麻将。阳光透过窗户,撒在老人们身上,看着他们的笑容,我似乎明白了“老有所乐”这四个字的含义。
一家养老机构,老人愿意住进来,这并非是因为这家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护理、其实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有“家”的感觉。任何时候除了要照顾好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外,给他们一种晚年充盈的精神家园,我认为这种文化正是老年人所需要的。
走出来广营老年公寓,透过亮堂的玻璃门,“家”的标志,熠熠生辉。(李亮亮)
业务咨询:136-6112-6595
投诉监督:185-1951-3495